首页 > 校友风采 > 优秀校友 > 正文


郭奇:教学以人为本

365备用主页的郭奇老师身后有一个庞大的学生粉丝团,他讲授的《公共关系学》课堂上,两个半小时内,掌声、笑声从不间断。但凡听过郭奇老师课的同学无不对他的睿智、豁达、幽默以及对时事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

第一次慕名去听郭奇老师的课时,尽管在学姐“去晚了找不到座位”的告诫下我提前40分钟赶到,仍然发现整个教室已经座无虚席!郭奇讲课的精彩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自从1982年进入河南大学文学院读本科,至1989年文章学研究生毕业,郭奇在河南大学度过了7年的读书时光。毕业留校后,郭奇开始了创建中文系文秘班、编辑出版专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感觉到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书店、做公司的公关顾问、搞房地产经营、办林场,郭奇可谓经历颇丰。从中他也深有体会:专业应与实践相结合,图书、传媒应走市场化道路。郭奇经常将这些经历融入自己的课堂充当鲜活的素材讲给学生听,无形中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郭奇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与各种群体打交道,才能增强学科的实践性。研究公共关系学,同时还需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郭奇在课堂上经常强调“以人为本”,当初他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目的就是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公共突发性事件与应对公关危机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架起大学与社会的桥梁。郭奇非常健谈,讲课从来不带教材,顺口拈来,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即使课间不休息,同学们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成为郭奇讲课的一大特色。

郭奇曾经从事过多种职业,但始终以教师这个职业为本。“当老师可以经常跟年轻人打交道,自己有了不断学习和接触新事物的机会,思想变得新锐、前卫,心态也随之年轻了许多。虽然自己在不断变老,但心态却很年轻,思想甚至比年轻人还开放。总之,当老师很幸福!”他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平时在课堂上,郭奇提到最多的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而事实上,他也是以自身行动诠释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农家出身的郭奇一路打拼到现在,因而能够深切了解农村孩子求学的艰辛。所以他特别鼓励并支持家乡的孩子们读书,并不惜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物资援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且从不留名。他说:“读书受教育未必有大用,但不读书肯定没用。我这么做就是想给贫困的孩子以生存的希望以及改变命运的机会。”谈到家乡教育取得的累累硕果时,郭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这些年国家政策变化了,人们的思想开明了,也意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不读书是没有希望的。”郭奇如是说。他把自己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付诸于实际行动中,默默地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谈起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与当今大学生有何不同时,郭奇不无深情地说,他们读大学时正值文革动乱之后,对知识的需求如饥似渴,埋头读书的热情很高;而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能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掌握现代传媒技术。唯一不足的就是他们社会阅历少,认识浅显,心态有些浮躁。他一反不少人对80后、90后的负面评价,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生存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我们不应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要求他们。”他认为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与强烈的竞争意识造就了新一代年轻人,他们理应活出时代的印迹与自己的个性特色。

郭奇以自身的丰富经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强调学以致用:“如今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现在并不乐观的就业景况,大学生应该做到不等不靠,自己用双手去创造机会,尝试自主创业。”他认为大学生创业不能只靠社会或政府关照,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大学生应根据市场需求,多参加社会实践,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自身条件丰盈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他对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提出了“五个一工程”,即“较高的政治素养”、“灵活的经济头脑”、“扎实的文字功底”、“流畅的双语交流”以及“娴熟的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