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大学2017年悦读文化节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能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365备用主页的“悦读文化节”并站在这里发言。也感谢新传院把我这个开书店的生意人请到讲台上,在这喋喋不休的说一些书店的事。使我这个书店人认识到,书店这个行业在在促进全民阅读的事业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今天我就从我的工作本身,来和大家聊一聊我对中国近四十年来民营书店发展状况的一些认识。
诗云书社是一个民营书店,当下流行称作“独立书店”,独立书店这个词的含义,我去年在这里也说过,但今年又有一些新的朋友,我愿意再说一遍。独立书店这个词,我并没有在词源意义上考究过它的出处。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因为v它没有固定的外延和内涵,在百度上能搜到对它最全面的解释是北京万圣书园刘苏里先生先提出的三个特点:无所依傍,人文关怀,持之以恒。刘苏里先生说“三足鼎立,无往不胜。”对独立书店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都做了诠释和界定。
独立书店一词,重点在“独立”二字,其义取于陈寅恪先生所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语出自陈先生1929年所撰《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后来这句话也镌刻在陈寅恪先生的墓碑之上。在清华大学所树的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文之中,陈先生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后来陈寅恪先生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在王国维先生的碑文中,陈先生还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俗谛”一词,当时陈先生所指三民主义,那么在新的时期,应当由新的所指。所以,独立书店应该是一个学术书店,人文书店,以人文之情怀彰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不是所有的书店都是书店,也不是所有的民营书店都是独立书店。
纵观新中国民营书店发展的历程,中国书店的格局长期以来都是以国营的新华书店为主,民营书店肇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拨乱反正伊始,当时政府为了解决图书界的荒芜和人民迫切的求知欲望之间的矛盾。这里,我说一下我了解到的在此之前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一些数据,1965年全国出版图书两万种,1966年降至一万一千多种,到1967年,降到不到三千种,其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几年中,每年的出版量在三千到四千之间徘徊,不仅数量少,内容也极为单一,多是政治类书籍;文化教育类图书五年内只出了五种,平均每年一种。这里使用数据控诉一下(文· 革 )对中国文化和图书出版的影响。下面我接着说实体书店的发展。1980年政府才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的书店,书亭,书摊和书贩。同时规定民营书店在业务上接受新华书店的指导,形成以新华书店为主,以民营书店为补充的中国书店业的格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民营书店也在逐步的发展,一步步的突破以新华书店为主的格局。当时随着中国文化、学术和出版业的繁荣,“中国出现了学术书籍出版难、流通难的问题,作为主渠道的新华书店,拒绝承担学术书籍的流通功能,也缺少充分理解学术书籍价值的业务人员,主要依靠中小学教材的专营权来赚取自己的利润。这时,一些作家、学者开始创办高品位的民营学术文化书店(2005年毕文昌《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苏里先生1993年创办中国第一家学术书店——万圣书园,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王炜1995年创办风入松书店;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欧阳旭1997年创办国林风书店;在其他地方,南京大学作家班毕业的钱小华1996年在南京创办先锋书店;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工作的哲学硕士严搏非1997年在上海创立季风书园;曾经担任过西南师范大学教师、花城出版社编辑、《随笔》杂志编辑,陈定方1994年在广州创办学而优书店,杭州的百通书店,长春学人书店,贵州的西西弗书店等等,一批在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书店都是在那几年出现的。基于这种民营书店应势蓬勃发展的事实,1996年,中国新闻出版署才开始进一步放宽民营书店发展的政策。中国的民营书店才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批民营书店是有意识的承担了学术书籍的流通,服务学术,秉承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 经营理念。这一批书店,就是独立书店。独立书店的发展势态在空间上逐步的由一线、二线城市向三线、四线城市发展。到2005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一个叫诗云书社的书店,才开始在古老而没落的城市——开封,在一个曾经辉煌而正在励精再次崛起的河南大学旁边诞生了。刚一开始它虽然只有十七平米,但它秉承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理念,无疑也算是一个独立书店。在中国民营书店发展史上,我把这段时期称为中国民营书店的“独立书店时期”,或者叫“书店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这些书店大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经营者都是秉承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理想主义者,书店的发展都有着从小到大的,顽强的、曲折的成长的过程;书店的面貌完整,真实的呈现着经营者的理念和对这个社会的态度。
进入本世纪,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要向国际开放图书市场,政府担心中国由新华书店为主导的书店格局无法应对外来资本的竞争,政府才彻底放开民营图书市场,2004年,中国的民营书店才开始获得与国营新华书店具有平等竞争的资格。很多人都以为中国的民营书店开始迎来了自己真正的春天。然而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版权管理混乱加上 工 商 和 出 版 部 门 的不作为,致使可以免费、随便下载的电子书大批侵占的纸质书的空间,网络书店又以超低的折扣和便捷的服务抢占了大量的纸质书的市场。只是中国民营书店的春天刚刚到来,寒冷的冬天便接踵而至。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民营书店便开始大规模的被迫倒闭和转型。2006年全国有八百多家连锁店的席殊书屋全面停业,2007年上海明君书店倒闭,2008年,季风书园搬迁,后因媒体的呼吁和政府的干涉而得以保全;2010年,号称“全球最大、品种最全”的第三极书局倒闭;2011年6月2日,风入松书店以“设备整修”为由贴出歇业告示,至今没有重新开业,开封的三毛书城,也开闭了两次最终书去楼空。2016年3月19日,诗云书社宣布三个月之后关店,后来也在读者的呼吁和 政 府 的干涉下得以暂时保全(我们开封这个四线城市,总是比那些一线、二线城市慢上半拍,我想这就我们必须正视的差距)。除了这些有名气的大书店之外,还有很多各地的小书店也纷纷倒闭,我前年还在这里历数这些年来河大周边书店的变迁锐减。据统计,这些年,中国倒闭的书店数量占以前数量的百分十五十以上。
书店,这个被称作“关乎人的灵魂”的行业纷纷倒闭,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担忧,后来每一个书店倒闭的时候都会引来它曾惠及的读者的呼吁和保卫,政 府 也开始重视这个事情,并渐渐地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而书店本身也开始积极探索应对新的形势的策略和模式。在这个读者关注、政府扶持,从业者积极探索的新形势下,中国的民营书店也开始出现新的面貌。大家纷纷自书店里开起了咖啡馆,办起了读书会,有的甚至开始在书店卖饭,卖各种文具,明信片,书签,卖包,甚至卖花,卖衣服,卖各种杯具,和玩具,美其名曰“文创产品”,甚至出现了以专门出售明信片的书店,如苏州“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诗云书社也在2011年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并在书店里开起了咖啡馆,办起了讲座等沙龙活动。中国的民营书店经历过一个倒闭的大潮,能坚持生存下来的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的佼佼者。然后在这个时候又开始出现一种新的现象。慢慢的又有一些新的书店在全国各地开起来,台湾著名的诚品书店也开始落户大陆的苏州,方所书店在广州、重庆和成都强势开张。言几又书店和西西弗书店等在全国各地的迅速繁衍,纸的时代在厦门、合肥、桂林和郑州都开起了连锁店。先锋书店开满了南京,甚至在安徽的一个乡村祠堂里也开了一个碧山书局,晓风书屋和枫林晚书店在杭州也不停的诞生新的分店,在上海松江区一个叫泰晤士的欧洲风情小镇的钟书阁也在杭州等地开起了分店。不仅诞生了一些新的书店,那些在前几年苦苦支撑,险些倒闭的书店很多也纷纷开起了连锁。在我们的隔壁郑州市,这几年也诞生了松社书店,我在书店,纸的时代书店,阅开心书店等,就连开封的宋都御街前年也默默的出现了一个叫“余光书社”的小书店。诗云书社也正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在开封西区再开一个分店。这些现象被大家称作“实体书店复兴”。
去年,著名书评家,《上海书评》主编张明扬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实体书店复兴背后简单粗暴的商业逻辑》,在文章中,作者认为网络电商的发展不仅积压了实体书店的市场,同时也挤压了其他行业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服装、百货等行业的生存空间,一些大型的商业综合体也为此受到影响。这些商业综合体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便对自己内部的业态进行调整,书店便成了商业地产的新宠儿,给出低廉的价格让书店落户,达到为自己商场招揽顾客的目的。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分析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在此由于时间有限,我不便展开谈论这个话题,我只简单说两条我认为的原因:第一最根本的是人民对阅读的需求,第二最有力和直接的是 政 府 的提倡和政策上的扶持。在这个时候怀着各种目的,有着各种理念的人又纷纷地开起了书店,于是出现了这个所谓“实体书店复兴”的现象。
我刚才总结了“书店个人英雄主义时代”的几个特点,经营者都是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书店的发展都有从小到大顽强的、曲折的成长经历,书店本人能反映经营者的态度!本质是理想主义的,他的目的也是想做一个书店,所以在去年,我要关闭书店的那段日子里,我说了一句话:理想主义书店死了,但是,理想主义万岁!
而在现在这个所谓的“实体书店复兴”时期,新出现的这些书店,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它们很强势的进入这个行业,一开始就有着雄厚的资本,强大得经营团队和成熟的经营模式。就像刚才我说的,他们在书店里不仅卖书和咖啡,有的甚至开始在书店卖饭,卖各种文具,明信片,书签,卖包包,甚至卖花,卖衣服,卖各种杯具,和玩具,美其名曰“文创产品”,有的甚至还可以住宿。因为有了这些多种化的经营,虽然在名字上还叫书店,但实际上图书只是它们经营的一部分。于是,有人提出了“文化综合体”的概念。所以,我把这个时期称作书店的书店的“综合体时代”或者叫“资本运作时代”。苏州诚品书店的真实名称“成品生活”,方所的真实名称叫“方所生活美学空间”,甚至还有个书店的名字叫“不是书店”。它们和上一个时代的书店最的不同是,他们明确自己的目的不是做一个书店,它们也不屑于做一个书店。在一个资本运作的时代他们所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人文的情怀!我在前几天去了苏州金鸡湖畔的诚品书店,用了两个小时在负一楼,一楼和二楼转的晕头转向和筋疲力尽的时候还没有找到书店的所在,在这里询问每一个商品的价格的时候都让我感到深深的自卑,这不是一个我这样的人可以去的地方,虽然我有一颗无比文艺的心。我所秉承的文艺的情怀,所信仰的在知识和思想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在这里碎了一地。在一个书店不再书店的年代里何谈书店的复兴?
纸质书是否会逐渐消失,也是很多书店人所担心的问题,虽然很多人,包括杨萌芽老师也向我表达过他们的观点,坚信纸质书不会很快消失,可能会像电影一样神奇的复兴。我对持这种观点的人对纸质书的偏爱和执着表示感谢!
物以载文,文以载道,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承载和传播了人类的思想和真理,只要人类的思想和真理永在,那么承载它的纸质书的消失又有何关系呢?甲骨,钟鼎,竹简,木牍,布帛、羊皮都曾经作为曾在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每一个载体的消失都代表着人类的文明前进了一步,因为道找到了更好的载体,更适合它的传承和传播。当你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其实是阅读者和写作者之间的交流。书店功能的本质上也是提供一个思想和文化交流,传播的场所,具有天然的服务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我认为,书店发展的道路是不断的深化他们身固有的功能,而不是成为一个杂货铺,我要向捍卫我们心灵的纯真一样捍卫书店的纯真,因为,书店将是一个浮躁的年代里的人们的灵魂的安放地!
想说的话很多,今天就说这些吧!请大家原谅我是一个生意人,在这里说了很多我们行业里的事情,耽误了大家这么长时间。
最后做个广告,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诗云书社,欢迎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到诗云书社做各种形式的交谈和交流,当然不是只和我交谈和交流,你可以买一本书,去阅读和作者交流,也可以买一杯茶坐下来和身边的朋友交流,有交流的人才是幸福的,有交流,你的灵魂才不会感到寂和寞孤独。
谢谢大家!
2017年4月23日